您當前的位置 : 嘉興在線  >  思享  >  正文
織牢保護網(wǎng)就是給未成年人最好的節(jié)日禮物
2020-05-31 21:31

  讀嘉評論記者 汪 瑩


  今天是“六一”國際兒童節(jié)。幾天前,最高檢、國家監(jiān)委、教育部、公安部等九部門下發(fā)《關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(試行)》,被譽為“兒童節(jié)送給未成年人最好的法治禮物”。侵害未成年人“疑似”情形也要報告;公安機關接到報案或舉報后,應立即接受;公職人員長期不重視強制報告工作,各級監(jiān)察委員會將問責……試行意見對報告義務主體、應當報告情形以及追責機制的細化規(guī)定,頗具現(xiàn)實針對性,也給及時介入和有效干預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帶來了更多希望。
  保護未成年人,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。近年來,我國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,相應的制度建設也加速推進。最高人民檢察院設立未成年人檢察廳,民政部設置兒童福利司,虐待未成年人行為入刑,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“網(wǎng)絡保護”“政府保護”等。然而,相關惡性案件仍時有發(fā)生,僅近期就有上市公司高管涉性侵養(yǎng)女案、建三江虐待幼女案等多起案件引發(fā)輿論熱議。究其原因,有證據(jù)固定、證據(jù)準入、隱私保護等現(xiàn)實困難,也有事前預防措施落地效果不彰的弊端,更有強制報告制度缺乏“強制性”導致的發(fā)現(xiàn)不及時、處置不確定等掣肘。
  由此造成的危害顯而易見。未成年人不具有獨立的自我保護、維權意識,侵害又大多發(fā)生在家庭等封閉空間,外人要么無從知曉,即使有所察覺也往往抱著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態(tài),對“可疑跡象”視若無睹。在一些極端案例中,甚至受害者的父母、老師和親友,也出于種種顧慮而知情不報或瞞報,導致受害兒童未能得到及時救助。備受關注的“建三江虐童事件”就是例證:無論是發(fā)現(xiàn)問題的“后知后覺”,還是醫(yī)院報警后虐待孩子的生父繼母卻未及時得到處理,都說明了些許問題。
  由是觀之,“舉報侵害未成年人案件”不能靠公眾道德自覺,唯有及時補齊制度短板,以國家強制力讓“強制報告”真正“強制”起來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九部門共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義就在于,通過對現(xiàn)行法律中各類報告要求的再明確和再細化,把“強制報告”變成了特定人士的“義務”。強制報告責任主體,既包括國家機關、相關公權力組織和公職人員,也延伸到了對未成年人負有教育、看護、醫(yī)療、救助、監(jiān)護等職責的各類組織及從業(yè)者,包括校車服務提供者、旅店、賓館等??梢灶A見,意見出臺后,再輔之以嚴格的執(zhí)行和問責機制,必會以實實在在的責任倒逼,讓此前沒有報告意識的人繃緊這根弦,讓已有意識者更有底氣站出來,從而調(diào)動全社會力量織密筑牢預防和懲處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社會網(wǎng)絡。
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,各級黨委和政府、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少年兒童,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創(chuàng)造有利條件??椑挝闯赡耆吮Wo網(wǎng),同樣需要全社會動員起來。在這個意義上,“強制報告制度”,既是對于特定人群法律義務、職業(yè)義務的一次明確,更是對我們所有人道德義務的一次提醒。保護未成年人,人人有責,更當人人盡責。


來源: 評論記者:汪瑩 編輯:夏瑋珉 責編:張春榮

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安裝

在這里,讀懂嘉興

相關閱讀
分享到: